老年人跌倒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问题,可能会引起骨折、身体功能下降和心理困扰等后果。了解引发跌倒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对老年人的安全至关重要。
跌倒是指突发的、不自主的、非故意的改变,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。按照国际疾病分类(ICD-10)对跌倒的分类,跌倒包括以下两类:①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(更低)平面的跌倒;②同一平面的跌倒。坠床、从轮椅站起时倒地等,均属于跌倒。
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:躯体因素、精神因素、药物因素、疾病因素和外因等。
老年人步态协调性、平衡稳定性和肌力下降,视觉、听觉、前庭功能、本体感觉下降,大小便控制能力变弱均是诱发跌倒的危险因素。
药物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另一重要原因。服用镇静药、抗精神病药、抗高血压药、血管舒张药、降血糖药等易导致神志、精神、血压的改变,进而影响平衡功能引发跌倒。老年人多病共存,多重用药也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。
老年人常常存在多病共存,神经系统疾病、脑血管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骨关节疾病、糖尿病等急慢性疾病均可导致老年人头晕、步态不稳、平衡功能失调、虚弱、视觉或意识障碍,从而诱发跌倒。很多老年人存在抑郁、焦虑、恐惧等心理障碍,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,不服老和不愿麻烦别人,对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,也要尝试自己去做,导致跌倒的风险明显增加。
引起跌倒的外因有地面、灯光、家具、服装、设施等。地面潮湿有水、不平,地毯松脱,地板打蜡过滑,室内空间狭小,物品摆放不当,光线过暗或过强,台阶高度不适宜,座椅、床过高、过低或过轻,坐便椅无安全扶手,无防滑垫,衣着不适宜,裤过长或过肥,鞋的尺寸不合适,鞋底不防滑,穿拖鞋走路等因素都会造成跌倒。
22%~60%的老年人曾因跌倒而受伤,轻者关节积血、脱位、扭伤及血肿,重者骨折,包括髋部、肱骨外科颈及桡骨远端的骨折,以及脊柱的压缩性骨折等,最严重的是颅脑损伤,可直接引发死亡。
老年人跌倒受伤后常常要卧床,或者肢体制动很长一段时间,导致肌肉萎缩、骨质疏松,甚至关节挛缩等,极度影响肢体功能。
50%跌倒者对再次跌倒产生惧怕心理,对跌倒的恐惧可以导致跌倒→丧失信心→不敢活动→衰弱→更易跌倒的恶性循环,甚至卧床不起。
活动时变换宜慢,必要时借助辅助器械(如很多类型的拐杖、助步器、轮椅)或家人帮助。
在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床边备便器,必要时使用护理垫、外用引流器或纸尿裤。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需要照护人员协助训练并改进夜间如厕方式,选择应用床边坐便椅、床上便器等,减少离床活动频次,降低跌倒风险。
进行平衡能力训练:可根据老年人配合程度帮助老年人进行太极拳、扶椅单脚站立等运动训练。
在老年人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进行安抚,由专人陪伴,减少老年人活动,预防跌倒。
家具尽量简洁,避免尖锐的转角。活动区域留出行走空间,不要堆放过多杂物和容易绊倒老年人的小物件。
物品固定放置,使危险物品远离老年人。地面使用防滑材料或进行防滑处理,若地上有水应及时擦干。给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穿防滑、合脚的鞋子,以免跌倒。
老年人卧床时拉好床档,座椅有扶手及靠背,必要时使用安全带进行保护性约束。
抗高血压药易引起头晕,建议老年人定时监测血压,变换时动作宜慢,量力而行。
降血糖药会引起低血糖,表现为头晕、乏力、心慌,因此导致跌倒。建议老年人定时监测血糖,照护者提示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按时进食,发现低血糖情况及时协助进食。不宜空腹运动。
镇静催眠药、抗精神病药等易引起嗜睡、头晕、乏力、步态不稳等情况而导致跌倒,建议先协助老年人洗漱、如厕等,老年人上床后再服药,服药后尽可能的避免离床活动,夜间在床旁或床上使用便器。
地面材质应防滑,无反光;不可使用块状地毯;湿式清洁地面后暂停活动,摆放安全警示牌;通道宽敞,通畅无障碍。
房间物品固定放置,床的高度以老年人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宜;提供稳定性高、带扶手的座椅。
浴室、卫生间装置扶手,地面防滑,门采用外开式,马桶高度以42~45cm为佳,浴室设置洗澡椅。坐便器高度适宜;桌角、窗台成圆弧形或贴保护贴。
老年人预防跌倒,是我们从始至终关注的话题,让我们一起携手关爱老年人健康,为爱接力!
北京护理学会老年专科护士、急诊专科护士,初级认知训练师,中华护理学会精神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,北京护理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学组委员,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护理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,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疗机构管理分会委员。
主持局级课题1项,参与多项院内外课题,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,参编专著4部。
擅长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护理、综合评估、认知康复、行为矫正、风险防范、老年普遍的问题管理和个案管理,同时具有老年糖尿病护理、急危重症护理、肿瘤终末期护理经验。